2022-03-08 18:31:01
刚刚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成渝地区,也为企业注入了更多信心。
10月21日举办的2021(成都)中小企业经贸创新峰会上,来自中日韩的200多家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共话机遇,成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投资潜力受到极大关注。在日韩外资外企看来,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经济率先恢复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成都,将是未来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的关键地区。
为何是成都?目前,日本、韩国分别是成都第五、第四大贸易伙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冲击,贸易和人员往来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经贸交流受到阻碍,但是企业间交流合作的步伐并未停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加速,为中日韩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基础。
让成都成为“关键”的原因,是城市面临的政策机遇、产业基础和城市特质。
▲晨曦中的成都
选择成都:政策护航,发挥“定盘星”作用
一年前,为了解世界各地的日本企业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状况,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曾对上万家日本企业做调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成都代表处首席代表森永正裕注意到,调查结果显示,在蓉日企是所有在华日企中最快恢复正常运转的,且恢复到疫情前营收水平的在蓉日企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值。
在成都,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恢复得最快且恢复得最好,这是森永正裕观察到的现象。
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教授汤继强看来,企业恢复的速度体现着城市经济的韧性,这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发挥出的“定盘星”作用。汤继强认为,在过去的发展方式受到制约,国家启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时,正好集中力量把位于内陆的经济单元盘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拓展了双循环的回旋空间,事实上承担着在西部地区形成新的“发动机”的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14.9%。成都海关近日通报的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外贸运行情况——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92.1亿元,位居全国第八,其中,成都5861.3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六。
“全球资本关注中国必然会关注西部,必然会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汤继强注意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提出后,该地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呈现增长态势,“最近从我的工作中,从我对外的接触中,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信号”。
峰会上,类似的信号频频放出。
“面对后疫情时代,成都将为未来创新主力的中日韩三国企业家们提供优良的合作空间,成为他们优秀的合作伙伴。”韩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李光镐作出预判。
这一预判有数据为证。李光镐透露,自2005年韩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落户,过去的16年间,韩国和四川省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以2020年为基准,两地区间进出口额达到60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10倍以上。现在,有超过400余家韩国企业入驻四川,尤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尖端未来领域韩国优秀人才不断进入成都当“蓉漂”。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李光镐看到了成都有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护航”。
“四川省将发挥以RCEP为基础的韩日中经贸合作最重要的原动力作用,今天出席会议的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政府、企业家们都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三国间经贸合作的中流砥柱。”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中国地区本部长洪彰杓在峰会上表示。
▲中日韩交流合作密切,图为2020年举行的中日韩企业版权精品展
地方合作:平台成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政策给出方向,能让日韩企业用脚投票的,还在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
例如,中国国际商会中日韩企业交流中心主任史铭注意到,成都是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正在构建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适航产业生态。位于双流的中日韩示范产业园,就展现出中日韩在双流共建亚洲区域产业价值链和科技创新链的雏形。
成都双流区相关负责人曾解释过这一合作逻辑:城市抓住产业的上升力和驱动力打造承载地,吸引日韩优势产业进驻,实现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实现企业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在产业发展不同维度和层次上发挥中日韩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实现共赢。“从经济规模、贸易体量、产业互补和技术支撑等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积极合作的潜能还有很多发挥空间。”该负责人说。
▲中日韩合作示范项目——日航酒店效果图
事实上,这样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并非个例。2019年12月,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召开,就此开启了成都与日韩经贸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为了让经贸交流真正落地见效,成都梳理出清单。
在对日合作方面,成都全面梳理对日合作供给清单144条、需求清单424条、政策突破清单56条,对日合作项目累计达196个,已落地三菱重工中日数字低碳城市科创中心、日本神户医疗产业都市推进机构(TRI)中国总部等项目85个。
在对韩合作方面,中韩创新创业园累计举办各类中韩交流活动近50场,已签约入驻四川中韩云译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中韩创新创业企业510家,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已投资30家企业,总投资金额5.06亿元。
搭建平台、推动合作,成都在推动中日韩地方交流中形成示范。
“地方之间的交往与互利合作在双边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友好交往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尽管疫情打乱了中日韩地方间一些既定的交往安排,但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三方积极探索开展交流的新方式。”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经贸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吕克俭认为,上海、成都、苏州等城市结合中日韩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贸、医疗、文化等交流活动,深化了合作,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企业信心:携手合作,共同推向世界市场
哪些领域的产业合作最为吸引日韩企业?
洪彰杓透露,其所在机构已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重点培育的产业进行梳理,将四川的合作领域锁定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将重庆的合作领域锁定在汽车产业、半导体、智能制造、物联网等产业。
日本驻重庆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大熊雅昭则表示,他期待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展开新能源、医疗健康、文化创意、农产品和食品领域的合作。
“中国扩大内需和供给侧改革不能与全球供应链相分离,而是以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为基础。尤其是产业方面,基础研究、软件、半导体、显示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康养医疗等领域,企业抱有的合作信心很坚定。”洪彰杓表示。
洪彰杓认为,中国提出的新发展格局,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生产体系,对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来说,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韩中两国企业以在技术及产品领域的优势和竞争力为基础,携手合作开发新产品,共同推向世界市场,两国企业都能获得双赢的丰硕结果。
“公司现在已经在北京和上海有据点了,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北边和东部都已经有了,接下来打算在南部和西部设点。综合考虑的话,我觉得成都是‘一带一路’的一个节点,而且与东盟的地理联系、经贸联系都很紧密,具备良好的地域优势。”JET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池松克纪坦言,成都的宜居宜业特质对于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成都的节奏对于企业而言是恰到好处的”。
“开发项目首先要融入本地,沉浸在城市中去感受和了解城市的特质、市民的消费需求,基于本土性去考虑长期的策略。”日本园艺师冈田正男带领中日法三国人士组成团队来到成都创业,如今位于温江永福村的“五月玫瑰园”集纳1500余种玫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喜爱。
“做事业需要韧性和坚持。”冈田正男向有意来中国的投资的日韩中小企业传授经验。2005年他曾因经验不足而创业折戟,2015年重新创业后大获成功,冈田正男表示,中小企业想要做成“百年老店”必然会受到一些周期性的风险冲击,企业应当怀有信心、调整策略。他希望,在成都孕育成长的五月玫瑰园能百年流芳,在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城市的一片绿洲来呈现。
对于企业而言,潜力十足、活力十足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片绿洲。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实习编辑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