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 00:01:05
这几天,大衣哥家又出事了。
但这一次,不是因为被村民踢门,也不是借钱。而是和儿媳的纷争。
他儿子叫朱单伟。
儿媳叫陈亚男。
结婚时,陈亚男22岁,朱单伟19岁。
结婚以前,陈亚男是一个普通的护士。
嫁给朱单伟后,就不再工作。利用大衣哥的流量,成了一名几百万粉丝的网红。盈利惊人。
红了以后,她和朱单伟之间,就有了离婚传闻。
直播分开时,他们结婚才一年多。
这种举动,当然会令人想到过河拆桥。
网友逐渐看她不爽。
骂她是“女版陈世美”。
说她心机深。
是绿茶婊。
理由也能理解。
大家觉得这女人步步为营,就为了名利。
后来,大家愤起举报,令她的直播间被封停。
见直播间被封,她慌了神。
11月16日,她在网上发布了一则道歉信。
里面直接提到了“心里有愧,对不起你们”。
理由是:
一,大衣哥的名人光环,让她获得了大量关注。
但她“引起了那么多舆论,那么大影响,给你们带来那么多烦恼……”
二,她比小伟大三岁,“按理说应该多去带动,多包容和照顾,可是连这些我也没有做好。”
但道歉信,根本没有令她获得朱家的宽容,和网友的理解。
网友骂声更狠。
直播间也没有恢复。
12天以后,也就是11月28日,陈亚男受不了了,继续发文,倒逼大衣哥出面澄清误会。
大衣哥没有直接回应。
也没有发布视频。
但疑似大衣哥本人的公司帐号,发布了《七问陈亚男》的文章。
句句犀利。
狠利无比。
不遗余地。
第一,结婚以后你一共回了几次家?结婚一年总共回来十几次。
第二,结婚半年,你为什么要卖掉我们花200万在县城购买装修的婚房?
第三,在老家给你们建的新房你们住过一次吗?
第四,作为朱家的儿媳,你与你家人开公司,与我们商量过吗?
第五,结婚前你怎么不去直播?不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第六,谁在炒作自己?你流量从何而来?
第七,你们小夫妻的事,为什么给我写信?为什么对我进行威胁?为什么要我这个公公澄清?
顿时,令陈亚男成为众矢之的。
而陈亚男之前一直自称,自己不是为朱家的钱。
没用过公公婆婆一分钱。
钱都是自己挣来的。
也被朱家打脸。
网上一则疑似朱单伟发布的声明被疯传。
1,父母给他们在县城买了房子。
2,买了奔驰车。
3,彩礼20万。
4,金饰若干。
为陈亚男花了总价500多万元。
又是一句响亮的耳光。
12月3日,陈亚男官宣离婚。
事情慢慢进入尾声。
但相关的枝枝节节,还在发酵。
在这场滔滔舆情中,大衣哥面对镜头,说过一句话,令众人再度又怒又叹。
“咱们老实人不一定会傻心眼哎。”
网友们再次同情大衣哥。
谴责陈亚男。
支持朱家一家人。
离婚事件的真假是非,暂不便做定论。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大衣哥上热搜频繁。
这些热搜有个共性,大衣哥,以及大衣哥一家,始终是以“受害者身份”出现。
比如,大衣哥出钱修路,却反遭村民道德绑架。
有人甚至理直气壮说:
除非一人给我们几万元现金,再加一部小轿车,才会说他好。
大衣哥院子的大门,屡屡被揣。
去年4月,一名村民为博得流量关注,将大衣哥的大门踹破。
今年春节,又来一批年轻人砸门。
目的是向大衣哥讨要红包。
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
以至于提到大衣哥,我们会本能施与同情:哎,大衣哥就是太善良了。
提到其他人,大家则是一肚子怒火。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一帮刁民!”
这种非黑即白的舆论,让我产生了另一种思考。
为什么受害的,总是大衣哥?
为什么在农村这么受委屈,又不走?
以大衣哥今日之财富、人气,足以在任何一个大城市定居。他为什么不离开?
对此,合理解释只有一个。
大衣哥,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先来说大衣哥跟村民的关系。
2015年之前,大衣哥备受大家爱戴。
为感谢大衣哥的慈善捐款,村里还建了一个功德碑。
但在2015年2月19日,大衣哥跟朱楼村村民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当天晚上,央视播出一期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
大衣哥是采访对象。
他表示,对于朱楼村,自己有做出以下贡献。
出3万元翻修村里的幼儿园;
出10万元给村里买了两台变压器,解决村民用电灌溉;
出资50万元给村里修路……
这番话引起村民不爽。
因为在村民看来,大衣哥是在夸大自己的善行。
第一,幼儿园不是大衣哥出钱翻修的,而是另一个有钱老板。
第二,变压器也不是大衣哥出资捐赠的,而是供电局分配。
为调查此事的真实性,记者致电当地供电局。
回应是:
两台变压器是根据人口规模和用电量配给的,和朱之文没关系,每村都有。
在挂断电话后,记者又致电大衣哥:这2台变压器花了多少钱?
大衣哥说,记不清,忘了。
记者又问:那变压器是你捐赠的吗?
大衣哥肯定回答:是的是的!
截图来源:南风窗
第三,出资修路的金额不对。
大衣哥对外宣称:路是自己修的,花了50万。
但村民反驳这一说法。
路是全村一起集资修的。
大衣哥出资是比较多,但总共不超过15万。
截图来源:南风窗
虽然夸大了一些数目,但大衣哥确实捐了15万元巨款。
15万,那在农村,可是惊天巨款。
没捐50万,
姿态不完美,
不应该被苛责。
村民们也没有计较。
但村民们说,真正无法接受的,是大衣哥故意拉踩。
在纪录片里面,大衣哥说:
“我出名后给村民做了那么多好事,但没落个好,他们说朱之文你捐的那点钱就是九牛一毛。”
言外之意,自己被道德绑架。
在诉说村民的百般刁难时,大衣哥说着说着,忽然抬起头,泪眼婆娑。
而这一幕,被电视摄像头记录了下来。
之后成了网友们批判“恶毒村民”的绝佳素材。
在媒体采访期间,大衣哥甚至跑到母亲坟头哭诉:
现在好人也不容易做啊!村民顿时不爽了,出言嘲讽,四面围攻,不想善罢甘休:这不就是指我们是贪得无厌的小人吗?
截图来源:南风窗
2016年,网上有人爆料,说大衣哥借给村民100多万债务,且无一人归还。
很快,大衣哥也转发了这条微博。
舆论迅速升温。
网友纷纷谴责当地村民的丑陋行为。
但是,村民又有新的说法。
记者跟随村委人员调查发现,大衣哥的确有借出近百万债款。
不过,借钱名单却有争议。
有些村民说,他借的对象,主要是亲戚,或帮过他的村里人。
正因如此,他确确实实借出去的一百万,被一些村里人解读成:
和村里没关系。
都是他自己的人际往来。
但朱之文却觉得,我借的对象,确实都是本村人。我哪有那么多所谓的好友。
争议就此发生。
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在朱之文所生活的地方,大家对他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利的言辞。
朱楼村村一名村干部吐槽说:
“他做好事,我们感谢他,但他做英雄就非要污名全体村民吗?”
也就是这一年,大衣哥“功德碑”被砸了。
大衣哥跟村民的关系,陷入冰点。
大衣哥自此对村民有意见。
村民对大衣哥,更是毫不感恩,毫不包容。
按理说,这种情况,大衣哥似乎就更应该离开村庄。
但事态却开始了另一个走向。
2017年左右,短视频行业崛起。
大衣哥作为草根明星的代表,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
关注度就是流量。
而流量,在短视频平台,那就是钱。
村里有个独居老人。年过七旬,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全靠种地为生。
那段时间,老人看见村里年轻人,举着手机,一窝蜂一窝蜂往大衣哥家里跑。
老人问,拍这干啥?
年轻人说,发抖音,能赚钱。
老人决定也试试。
他掏出积攒已久的积蓄,买了一部智能手机。
在家人的帮助下,注册账号。
之后,老人就不下地干活了。
吃完饭就蹲守在大衣哥家门口。
见到人出来,就立刻掏出手机。然后,连标题也不写,一键直接发布平台。
老人说,半年时间,赚了5000元。
而往年种地,老人一年才只能赚1000元。
七旬老人,尚且都能有可观盈利。
其他人的账号营收,更是可想而知。
有个村民,靠拍大衣哥涨粉无数。
随后把账号卖了,直接赚得25万现金。
有数据显示,大衣哥在短视频平台,整整有超过100亿的播放量。
这百亿播放,让朱楼村全体村民都尝到了甜头。
往日恩怨不再。
众人踏破门槛,只为能多分上一杯羹。
大衣哥院子门口,从早晨到太阳落山,永远是乌压压一片人。
大衣哥每次出行,摄像头刷刷一片,村民各种拍摄。
有一次,记者在院内采访大衣哥。
抬头一看,居然有无人机在空中盘旋。
大衣哥说:
经常这样,有一次我洗完澡出来,就被人给拍了。
大衣哥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不知道。
但大衣哥为什么不离开农村,大衣哥没说话,村民们却给出了一套他们的解释。
一位村民尖酸刻薄地说:
朱之文其实是一个聪明人。这么久了,为什么就他还能火?因为他懂营销啊。
他们忘记了自己盈利的事实。
忘记了不用干活,不用吃苦,靠利用朱之文年赚几十万的巨额利润。
却反过来,怀疑朱之文的用心。
当地村民认为,在短视频火了之后,大家拍摄大衣哥,大衣哥是期待的,喜欢的,配合的。
他们举出几个细节。
有一次,大衣哥种葡萄。
搭建一个葡萄架,一天就能搞定。
可大衣哥却做得很慢,“磨蹭了好几天才干完。”
干得慢,在他们看来,就是为了让他们好拍摄。
这样我们才有东西拍嘛。
大衣哥会隐晦地提醒我们,明天会做什么事情。我们懂了,第二天就一定去拍。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这种解读,是村民的恶意猜测,还是事实?没有定论。
但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人,我们都明白:
在农村,
诋毁他人是常态。
恶意中伤他人是普遍现象。
不希望他人过得好,则是普遍心理。
有记者问村民,那你觉得,大衣哥为什么这样做?
村民回答:
赚钱。
他说,朱之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商演。
截图来源:三联周刊
大衣哥文化水平低,不怎么识字。
因此也没有专业的经纪人团队。
他能接单,很多时候就是依赖村民拍他。
一个村民说:
光是靠我们介绍,一年就有几十单活。大衣哥不会开车,也没有司机,有时我们还帮忙开车。
截图来源:三联周刊
我相信,朱之文确实近些年,也靠这种热度,接到了一些商演。
但他是感恩的。
一旦成交了一场演出,村民就能获得5000元的中介费。
截图来源:三联周刊
如果村民的猜测是事实,大衣哥的真实处境,渐渐浮现眼前。
村民需要大衣哥。
大衣哥也需要村民。
在农村,他能保持热度。
如果离开农村,没人拍摄,会不会被迅速遗忘?
大衣哥是于2012年,在《星光大道》总决赛一战成名。
他成绩是第五名。
近10年已过,我们有谁还记得前4名选手是谁?
不记得。
这些唱功并不亚于大衣哥的歌手,如今大都寂寂无名。
甚至连参加商演的资格都没有。
截图来源:网络
只有大衣哥,还活跃在互联网流量池的上端。
热度不减。
商业价目始终可观。
这会不会是他继续容忍村民胡闹,允许生活中总是出现闹剧的原因之一?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来黑大衣哥的。
不是。
我没有半点诋毁大衣哥的用意。
相反,从他身上,我看见了太多底层的不易,斗米养恩升米养仇的现实,以及一个行善者的尴尬下场。
写作此文,只是想拨开偏见的迷雾,让大家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大衣哥。
当然,还有朱楼村的村民,全中国农村的村民,到底是怎样一群人。
有记者曾直言问大衣哥,为什么不离开家乡。
大衣哥低着头说:
故土难离,我50多岁了。看着我的小院高兴。看着我的村庄高兴。
我相信这也是真话。
大衣哥生于农村,扎根于农村。舍不得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走进任何一个人的全部人生,你会看到,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圣人,也不是纯粹的好人或坏人。
所有人都是“中间态”。
没那么卑鄙,也没那么完美。
有一点自私,但也有人性的闪光。
作者: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