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13:22:02
作者:凤来仪,功夫财经签约作者
01
继“知乎人均年薪百万加,学历本科起“过后,微博扛起了装13这面大旗。
所谓装13,不是把正常的生活讲出来,而是一本正经的,把绝大多数人根本达不到的标准,用风轻云淡的口吻讲出来,然后收获自在的满足。
这几天看到一微博截图,不由得生出感慨:现在的收入口炮界,当真是越来越内卷了。
不知道这哥们维持的正常生活是个啥,但我敢肯定跟正常人是没啥关系了。因为别的可以骗人,数据骗不了人,2020年几个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下:
这是平均数,我相信中位数还在这个数字之下。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赶不过上海。当然,存款数倒是最高,这也很容易理解,北京靠近钱的源头,央行在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然而,别说上述数据与300万的年收入相去甚远,就算100万也是遥不可及啊。当真是,京城居大不易,卷起来没有极限。
昨天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朋友在北京就是一位有房的小中产,他说,北京的这波中产,恐怕是全世界最内卷的群体了。
就说鸡娃,全国人民都鸡娃,但鸡到北京这个境地的,全国找不到第二个城市。网上曾有个帖子比较北京两大鸡娃地——海淀和顺义,那真是鸡得各有千秋,血光迸射。
这两个地方的妈妈最爱攀比,时刻盯着圈子里的妈妈,盯着对方的孩子保姆、孩子司机以及孩子助教等等。
为了鸡娃,她们可以上通书法和双语,下晓古筝和钢琴,她们共同研究的方向是“如何避开印度娃娃上藤校”。
当然,两个鸡娃圣地在侧重点上也有差异:
“海淀妈妈”鸡娃的方向是清北,在清北教育高地竞争,每周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不由感叹人生不易,生活残酷;
“顺义妈妈”们大多本科以上乃至海归学历,有十分强大的人脉网络、更加自由的财富支配能力,对孩子的培养也有着更高的眼光和期待。
她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不是清北,而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英美名校,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全球的精英孩子。
那,为什么明明享有全国最好生活基础设施配备的北京中产会如此焦虑,觉得没有300万/年就没法过正常日子,明明享有全国最佳教育资源的海淀、顺义妈妈如此鸡血,比古代养太子还要上心呢?
02
这方面,我倒有一点个人的经历和思考。
北京是我非常熟悉的城市,我在那里也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时候,大多数时间是愉快的。
北京人普遍的特征是豪爽容易讲话,小事一般没人跟你计较,北京的各种文化资源极多极好,周末想参加个什么沙龙,什么电影节活动非常好找。
我在北京,甚至还参加过诗朗诵的聚会,一大群人一本正经的在那念诗,讲真这在我们江浙沪地区,是罕见的——典型得吃饱了撑得没事做。
所以北京真是个好地方,中国有点个性,喜欢特立独行生活的人或许在本地格格不入,但到北京一定能找到同类,过得非常滋润。
而就另一个层面而言,北京又是京城,在某些地方极度宽松极度包容的同时,很多地方又称得上是等级森严。
因为工作原因我曾经去过不少机关,如果说这类地方门禁森严好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大型企业,也弄得跟衙门一样。
我到现在都忘不了,有一次去某家副部级企业总部的经历。进门前,先交出身份证才能换到进门卡,然后无论访客还是员工,都只能从边上闸机刷卡进入。中间的门是做啥呢?中间的门是给大领导走的。
进了大楼,走近电梯那里,一位身着旗袍的美女,笑盈盈地在那站着。正当我心里想着,这家企业门面工作倒是做得不赖的时候,才发现那部电梯压根就不是为我准备的。
我正要进去,结果被美女拦下,原来这是大领导们的专用电梯。
这一幕在我脑海里盘桓许久,震撼极深。这就是北京的另一面,等级意识之强烈,是生活在别处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无法想象的。
有人说,到了北京你才知道什么叫官小,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的厅处级,在北京就跟普通人一样挤地铁的比比皆是。
还有人说,在京城当交警都需要眼力见儿,因为你大概率无从知道,自己拦下要处罚的是何方神圣。
我这不过是偶尔给震撼,已经给心灵造成了极度不适。北京的大小中产们也是人,也不傻,天长日久地浸润在这种两极冰火的环境下,心态上很难不内卷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的中产们鸡娃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他们有一年没有300万年收入根本过不上正常生活的念头,也不能说完全不合理。
毕竟他们见到的云端生活方式太多,而在其他地方缺掉的尊严,需要用金钱来弥补。
但现实是钱难挣好花,要挣这么多钱,就不能是普通人,而要想不当普通人,就得从娃娃抓起,我这么一说,逻辑链条是不是就清晰了很多。
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都没人说要过正常日子需要三百万一年,偏偏京城有人说,而且真是这样的想的,我相信我找到了原因
03
当然,这个现象背后的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信息茧房”了。尽管互联网时代,看上去信息是拉平了,但世界不仅没有变平,反而变得更加隔阂。
这就是互联网的信息分发机制带来的弊病,在大数据的推算下,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反复强化下的认知最终形成了茧房。
比如一个关心鸡娃的家长,可能每天看到的就是别人家是如何鸡鸡鸡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在4岁就会背1500个单词,然后会弹琴、会跳舞、会游泳、会下棋的……
而在信息获取上,每天都在看同类文章推送,脑海里当然就出现了自己的鸡娃场景和路径。
又比如一个关心生活方式的中产,整天看到的可能就是相似的生活模式和态度,就如同那位新浪的博主这样说:
发现没有?这位定义的孩子教育费用也好,还是全家游也罢,恐怕都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教育费用和普通旅游。而且这位博主是流量博主,他所扮演的,正是把某种意识形态灌输到你脑子里的角色。
我问你,为什么每年就一定要旅游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待着就不行吗?为什么孩子教育费用就必须要花个几十万呢,咱们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呢,让孩子按部就班读书花的了这么多钱?
什么是洗脑,这就是洗脑。把不是刚需的东西,变成你的刚需,然后天长日久在你在耳边叨叨,最后转化为你的思维方式,就这样你还觉得,这都是你自己的想法。
不过呢,有句话倒是要提醒的,在国家已经鼓励三胎,提倡大家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幸福感的今天,上述还在贩卖各种焦虑的博主们,可真要当心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