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 13:44:17
好玩尽在1818游戏下载 http://www.1818game.com/game/
7月10日
《新闻联播》用了2分28秒
聚焦南京人的小康生活
如今,人们吃穿不愁了,更要讲究生活舒适。南京市通过精准精细服务,用“绣花功夫”编织群众美好生活,在让老城区绽放新活力的同时,让群众生活更宜居、更舒心。《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小康梦圆》系列报道,我们一起走进南京,感受一下老社区居民们的新生活。
在南京秦淮区,通过棚户区“微更新”,居民们过上了舒心的小康日子。
(滑动查看全文)
住在小西湖片区的张德恕夫妇,今年,有了自己的专属厨房。管道燃气、油烟机、冰箱、洗碗池,一应俱全。之前,他们居住的小院里,5户十几口人一直共用一个厨房。
南京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居民张德恕:(以前)做饭就在堂屋里烧饭,堂屋里烧饭条件也比较差。冬天西北风刮得很冷,房子经常会掉灰下来,破破烂烂。
小西湖片区,有不少老旧小区和棚户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2平方米。因为是历史风貌区,这里文物建筑与棚户交错,导致基本生活设施难以配套,居民居住条件差。
南京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居民张德恕:最大的不便就是没有卫生间,要是天好还好,要是碰到下雨下雪那就很不方便。
2015年起,秦淮区想方设法统筹规划改造,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同时,摸索出片区改造升级的新路径——“微更新”,一方面对老宅子进行除险加固,另一方面请来设计师,重新设计小区布局、增设公共空间、美化景观。秦阿姨家改造一新的小院子,如今种满了花草,几十年的石榴树、葡萄树也都保留下来。
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居民秦柳昆:设计师帮设计种上荷花,我们感觉也很漂亮,感觉整个小院都提升了。我们每天看看花草,种种花草,心情很好。国家政策好得不得了,做到我们心里面了。
当地政府还同步规划建设微型地下管廊、消防系统、服务中心、邻里支持中心、智能控制中心,全方位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如今,南京已完成1282个老旧小区改造、受益群众39万户。2020年完成在册406幢危房治理任务。
航拍南京城。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小西湖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南京明清风貌特征保留较为完整的居住型街区之一。
改造前,房屋大部分年久失修、空间环境衰败,人均居住面积仅12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严重不足。
空中俯瞰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南报融媒体记者杜文双摄
2015年,这里启动城市微更新实践,以“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为目标,探索“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民生改善、功能品质提升和街区活力复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城市更新路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居民、老街巷肌理,延续了“老城南记忆”。
鸟瞰小西湖片区。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更新如何彰显好
城市精神和城市特性
是南京慎重面对的必答题
让城市更新的温度彰显出文脉的融合度,南京将更多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打造小西湖、颐和路、熙南里等片区,编制完成11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8片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推进百子亭、荷花塘、西白菜园等更新项目,保留历史风貌、街巷肌理和烟火气息。
百子亭历史风貌区通过借旧创新,打造历史和现代融合的城市新空间。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小区“微更新”
生活大变化
南京把危房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
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
重要发力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128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特别是去年完成在册406幢危房治理任务,兑现了“决不能让人民群众在危房里奔小康”的承诺。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安民村,经过综合整治后焕然一新。南报融媒体记者段仁虎摄
在危房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南京立足实际、注重创新,统筹运用精细化管理和微更新手段,从改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出发,实现城市功能品质的整体提升。
经过整治,秦淮区武定门北巷小区旧貌换新颜。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建邺区天顺苑小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30%以上,针对高龄居民多的情况,增加了电梯、无障碍通道、门禁人脸识别系统等。南报融媒体记者段仁虎摄
去年,南京危房集中治理有关经验被兄弟城市学习借鉴。老旧小区改造的经验和做法两次被列入住建部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治理后的树德坊1-22号恢复了石库门建筑独特的风貌。南报融媒体记者马金摄
今年,我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8个,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截至今年4月,10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完成立项,36个已完成招标,9个小区全面施工。
顾树荣摄
为群众办实事
南京托起幸福优居梦
来源:央视新闻、南京发布、紫金山观察、紫金山新闻
编辑:孙燕
审核:高仁泉